何崴組《紅色的臍帶》

指導老師|何崴 老師
設計製作|徐楷杰 莊維誠 陳雅玲 黃俐雯 林子筠 王榆君 任敬葭
創作年份|2016年8月
創作論述|

何崴組重視創作前期的觀察與討論,創作階段的頭兩天,何老師帶著組員以雙腳踏遍基隆港東區的許多制高點,除了遊賞之外,也藉此大範圍的認識基隆這座城市。在不斷爬上、爬下的過程中,何崴組發現,無論在哪個制高點上,都可以望見罾仔寮山上醒目的太平國小,連著旁邊的KEELUNG地標,幾乎是基隆人最熟悉的地景之一。

然而實際詢問路人,認不認識那座狹長型的粉紅色建築,竟然沒有幾個人知道。何崴老師認為這種「看得見卻摸不著」的存在狀態是有趣的,太平國小本身對於基隆市民來說,是一個叫不出名字的存在,在我們的城市有多少這樣的東西?我們習慣卻也忽略它們的存在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何老師曾提議在東岸不同的制高點上拍攝太平國小的影像,然後以後製軟體(Photoshop)將之塗消掉後進行街訪,測試市民朋友的反應。雖然這個提議後來沒有執行,不過也成為何崴組後來的發想基礎:「如何重新看見習以為常的事物」。

也許因為基隆市是由許多丘陵地所構成,樓梯非常的多,當何老師問及組上年紀最小的孩子徐楷杰(太平國小學生),你希望基隆能有什麼改變,他童言童語地回答:「想蓋大溜滑梯」。回顧頭兩天的行腳經驗,所到之處都是儀式性空間,而且都蓋在山頂上,似乎最接近神。何崴組也嘗試將太平國小想像成一座聳立高處的聖殿,而連結山下中山一路的那條狹長階梯步道——113巷,就成為何崴組最終選定的創作位置。

他們將買來的紅布裁成細長的絲帶,一條接上一條的串連起來,最後形成一道足以連接太平國小到山腳下113巷口的超長紅絲帶,邊緣處被壓上一條理性的尺標單位,作為測量工具。肉眼望去這條綿延不絕的紅絲帶,在夏日的太平山坡上耀眼著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