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曉朋組《回家的路》

指導老師|陳曉朋 老師
製作團隊|徐煒杰、蔡博媗、李桂玲、黃欣怡、趙章閎、吳佩庭、陳瑜辰
創作年份|2016年8月

創作論述|
曉朋組在創作階段正好遇上藝術家導師重感冒,因此前兩天多半是由藝術家助理白瑋代為參與討論,陳曉朋老師則以電腦視訊meeting,幫忙組員梳理創作思考上的脈絡。曉朋老師在教學上的一貫作風,就是不干涉同學在創作上的創意想像,只在同學發難時指點迷津,因此本次的突發狀況並不影響曉朋組的工作進度與效能。

曉朋組的兩位元智藝設系同學吳佩庭、陳瑜辰,也因此有機會肩負起該組的「助教」角色,被迫長大。兩位都是頗得孩子緣的年輕人,恰好分在親子比例最高的組別,也因此,在創作工作上,為了讓所有組員都能實質參與創作過程,能真正將社區經驗落實在創作面上,除了原先提案的地景裝置計畫之外,也另外設計了一套平易近人、可以由太平國小小學生執行操作的創作計畫《回家的路》,以影像和學習單等創作檔案做呈現。以下概略介紹兩件作品的創作發想和執行過程。

從狗大便發展的地景裝置
本計畫最早從學員對社區「狗大便」的觀察開始發想,曉朋組對於社區某些地段散置的排泄物感到好奇,明明是社區的行徑路線,卻未有人積極清理,任由其散置在水泥地上,似乎早已司空見慣。學員天馬行空地想以華麗的糖果紙「包覆」體積相近的排泄物,去創造一種反差性,此為「包覆」概念的萌芽階段。後來考量社區居民的觀感與作品張力,同學擱置了這個形式;在反覆地討論觀察幾天後,學員們認為社區鮮少被使用的兒童遊樂場可作為一個被包覆的對象,與原始發想的狗大便概念一致,學員想去彰顯社區那些顯而易見,卻缺乏關注的事物。

包覆概念在西方藝術史上有的著名案例,是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(Christo Javacheff)的慣用手法,藝術家透過將對象物如禮物般完整包覆,隱藏其個性與內涵,成為一個新的量體,除了重新定義西方雕塑的概念,也喚起人對於生活物件的關注。曉朋老師在本階段甚至大膽提出,社區最需要包覆的,其實是太平國小本身。

小學生影像創作計畫《回家的路》
本計畫分成兩個部分,一是影片拍攝,二是學習單。整件事情源自兩位元智藝設系同學將相機交給該組的小朋友開始,透過孩子的視角、身體尺度拍攝整個社區。拍照之餘,藝設系同學也讓年紀較長的小學生許煒杰錄影,記錄太平社區的點點滴滴,也鼓勵同組的媽媽不要干涉孩子拍攝上的觀點,讓他直覺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、記錄眼前的一切。在學習單的部分,曉朋組邀請六組的太平國小小學生一同參與,在下午五點工作營結束後,由成年的組員陪伴小學生回家,並將返家途中經過的路線以手繪完成一幅連結「家」與「學校」的想像地圖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